戏曲理论研究中心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戏曲理论研究中心

第五届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顺利举办

为落实学院第三次党代会部署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助力学院“四个中心”建设,促进戏曲文化的国际传播,近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承办的第五届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顺利召开。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冉常建,党委常委、艺文系主任于建刚,艺文系党总支书记张文振、副主任刘珺及全体英语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阙艳华副教授主持。

1.png

00.png

冉常建教授在致辞中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挖掘中华戏曲文化的当代价值,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华精神、蕴含中华智慧的戏曲文化,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此次戏曲文化翻译研讨会的召开是学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和向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戏曲艺术大学迈进的重要举措,为学界专家搭建了探讨戏曲文化翻译如何更好地推动戏曲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希望在党的二十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精神指引下发挥更大作用。

2.png

在主旨发言环节,美国密歇根大学陆大伟(David Rolston)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管兴忠教授、外交学院武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徐珺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北京服装学院张慧琴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谭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智义教授、苏州大学朱玲副教授和中国戏曲学院郝爽老师分别就戏曲传播、翻译策略、形象建构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发言。

3.png

陆大伟(David Rolston)教授结合自身从事戏曲文化教育的经历,分享了他在戏曲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表达了对戏曲翻译理论体系构建与戏曲跨文化交流的高度关注。他通过持续收集、调查戏曲译本,对国外学者在翻译戏曲文本时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海外学生学习戏曲文化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解决方法。

4.png

管兴忠教授结合对艾克敦《中国名剧选》的研究经历指出,戏曲翻译应注重对手稿资料的研究,对翻译文本发生学的研究是推动戏曲翻译理论进一步深化的动力之一。他认为国内外戏曲翻译家和翻译成果之间应进行更多深层次的比较研究,这将为翻译文化交流互鉴和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体系的充实起到积极作用。

5.png

武波教授谈到,要高度关注中国艺术的文化本质、内涵及核心精神,关注民族文化自觉的形成和塑造,深挖中国戏曲艺术舞台形象与西方文化语境下创造出的文学形象的本质差别,提炼戏曲文化中对中国梦和人生价值的阐述与表达,运用于戏曲翻译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感人,实现文化凝聚力、向心性,是戏曲文化翻译应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

6.png

徐珺教授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指出,中国戏曲翻译的广度、深度正不断加大,戏曲翻译工作取得的成果丰硕,中国戏曲传承发展、戏曲翻译以及人才培养正在步入新时代。戏曲文化翻译工作关键在人,只有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好戏曲文化翻译交流平台、研究评价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让戏曲文化翻译“走出去”,让海外受众真正了解中国戏曲的内涵,才能利用戏曲文化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7.png

李正栓教授结合《杨三姐告状》分析和探讨了实际翻译工作过程中的译者行为。他指出,戏曲文化翻译应以传播中国文化、培养戏曲爱好者为翻译目的,要传达译者思想,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研究事业。

8.png

张慧琴教授聚焦京剧服饰文化术语翻译研究。她认为,戏曲服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对戏曲角色符号化的表征,是戏曲艺术中极具区域化和风格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戏曲服饰术语翻译时应采取多模态协调的翻译思路,思考不同时空下戏曲文化翻译的目的与对象,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共通之处,从而更精准地把握翻译节奏,传达多元意义。

9.png

谭慧教授借中国戏曲电影的海外传播这一议题指出,国际电影体系对中国戏曲电影类型正进一步接纳和融合,戏曲电影作为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既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成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另一重要载体。戏曲电影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表明,当下的戏曲电影创作方向是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媒介语境的作品,与戏曲文化翻译实践相结合,让戏曲艺术通过新媒介“走出去”。

10.png

张智义教授结合扬剧的传播实例谈到,戏曲译介是开展舞台演出海外传播和运营的基础性工作,面对缺乏戏曲基础知识的海外观众,译者应通过具体、精准、可执行的翻译策略减小戏曲故事传播及实际表演过程中的理解难度。此外,戏曲翻译活动应与戏曲演出活动运营机制相适应,提高对传播介质差异的重视。

11.png

朱玲副教授聚焦翻译具体案例,针对黄必康《牡丹亭》的戏曲文本翻译版本做了分析与发言。她谈到,戏曲艺术具有文学性的,与世界其他戏剧文学形式相比既有差异性也存在共通性。戏曲翻译应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总结理论经验,同时借助交流互鉴的力量,与其他戏剧样式的发展历史、文本表达形式及传播和推介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形成推动中国戏曲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合力。

12.png

郝爽老师通过回溯英美媒体对中国京剧报道的历史,针对“京剧”这一术语在海外的不同英译版本的演变过程谈到,媒介视角在戏曲艺术的媒介形象塑造这一议题中有着重要意义。他认为,术语名称的表述方式体现了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得到的评价变化,戏曲文化译介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塑造和中国形象的构建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13.png

在总结发言中,于建刚从戏曲翻译的五个重要视角出发,表示戏曲艺术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深挖中华文化内涵、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上推动戏曲翻译理论研究深化。希望通过研讨会这一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展示学术成果,进行学术问题探究,邀请更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分享他们对中国戏曲文化及翻译的关注与研究成果。